“雖然我們的H1業務市場占有率比較高,但屬于存量市場,整個市場增長明顯放緩或略有下滑,準入門檻比較低,面臨很多低端競爭對手,危機感十足!
以上是某半導體企業在參加旗艦產品訓戰營過程中透露的心聲,相信這是當下許多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老業務守不住,新業務難突破。
而在BLM模型中提到,理想的業務應當是三類業務的組合:
H1:核心/成熟業務,該業務是目前正在給企業貢獻營收利潤、貢獻現金流的業務;
H2:成長業務,將已論證的業務模式擴大規模,增加市場份額,逐步成長為主流業務;
H3:新興機會,驗證業務/產品的創新組合,播種未來的機會和優勢。
企業發展離不開增長,如何用旗艦產品戰略打造H1+H2+H3三大成長地平線,實現: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地里的?
01、守住H1,才能保證穩定增長
正如前文提到的半導體企業所言,H1業務經過一段紅利期之后,增長曲線難免趨于平緩或下滑,市場份額面臨被蠶食的危機。
那么,我們如何守住H1業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標桿企業的做法。
標桿企業在通信行業是全球絕對的龍頭,它就像“會下蛋的母雞”養活了標桿企業數十年。當然,從跟隨者到領導者的進階,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慢慢建立的過程。
最早,標桿企業做商業交換機,面向學校/醫院等客戶,并借助C&C08數字交換機這款旗艦產品完成了“從農村包圍城市”,從“小細分玩家”進入主流市場。
到2004年左右,標桿企業發現交換機的紅利快吃完了,亟需尋找新增長點。
于是在2006年,標桿企業抓住歐洲某二線運營商(后被世界第一大運營商沃達豐收購)的某項需求,壓強投入,打造出一款旗艦產品——分布式基站。
分布式基站能為客戶節省30%以上的成本,特別是解決了歐洲運營商站址獲取的巨大難題,成為運營商3G建網的重要選擇。到了2007年,標桿企業靠分布式基站在歐洲市場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隨后,標桿企業的研發管理系統再一次發揮威力,調用全球研發資源,使旗艦產品——SingleRAN橫空出世,實現2G、3G基站合一。
這款產品是革命性的創新產品,能幫用戶省下30%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網絡建設的門檻,再次橫掃歐洲幾乎所有運營商,成為獲得歐洲大T客戶的殺手锏,市場份額躍升全球第一。友商愛立信兩年后才有類似產品應對市場競爭。
這款產品的誕生,也加速了無線產品線完成“產品—解決方案—戰略驅動”的轉變,實現1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的商業結果,成為標桿企業最大和最賺錢的產品線。
不難看出,標桿企業無線業務就是通過一場場硬仗,一代代旗艦產品,不斷鞏固其領導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守住H1業務,必須敢打硬仗,否則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02、打透H2,才有高質量增長
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
當H1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大部分企業會布局第二增長曲線,在H2業務下功夫。對于H2,標桿企業的做法是:打透H2,才有高質量增長。
這時候,就會有人存在疑問:怎么樣才算打透H2?
標桿企業的衡量標準是:有沒有做到業界/行業第一名,或行業前三,具體根據行業的情況,主要看是否構筑H2業務的競爭優勢和門檻。
大部分情況下,企業如果不做到行業第一名,就不安全,門檻不夠,競爭對手很容易復制或超越。
打透H2,本質上是使其慢慢變成優秀的H1業務,H1的最高境界是“躺著”賺錢,說明在投入、成本、利潤、市場規模等方面都比對手有優勢,有足夠的護城河。
當發力H2業務時,企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答案很簡單,用H1業務養H2業務。因為每打下一個H1業務,它就扎扎實實地變成了正向現金流,為H2業務提供彈藥。例如,當運營商業務全球第一之后,標桿企業開始布局終端和云業務,依托H1的輸血,在H2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
企業在做H2業務的產品投資策略時,主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投資市場吸引力夠大(足夠支撐公司的長期發展,如5-10年)的產業。
第二,市場發展空間足夠的前提下不要貪多,優先聚焦基礎最好的賽道,進入明星象限。
夠大:市場空間夠,而不僅僅是產業本身的增長速度。
夠得著:公司競爭地位,不僅看市場份額,還有研發、銷售等能力;
不貪多:聚焦主攻方向,寧要一個明星產業,不要一堆問題產業。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確定主攻方向,就要秉承“壓強原則”,核心資源投入核心戰場。
因為每個公司的資源有限、技術有限……樣樣都有限,如果我們什么都想做,最終不可能成功。壓強原則,標桿企業把它比喻成攻克一個“城墻口”,標桿企業每年炸不同的“城墻口”的“彈藥量”需要投入超過200億美元。
簡言之,沒有聚焦,就沒有高質量增長:一切為主攻讓道、一切為主攻服務。
03、管好H3,才能可持續增長
守住H1業務,打透H2業務后,還要管好H3業務,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管好H3業務,往往是從“打一槍”開始的,即嘗試面向不確定性的新業務,下一代產品或新商業模式。
H3業務往往是那些不確定性高的業務,一般在市場上仍處在研究和探索階段,企業在面對這種業務的時候,要先做小范圍試點。
“打一槍”的有三個關鍵:
1、未來業務組合。H3業務需要回答,自身在公司未來的定位和價值是什么,要確保H3業務在公司戰略的主航道上。
2、創新模式。H3業務還需要回答具體的創新模式是什么,包括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運營管理創新、市場創新等等。比如,曾經海底撈的服務創新,蘋果手機的產品創新。
3、資源匹配。為了保障資源配置的合理性,H3業務通常是項目化的資源配置,按額管控。這時候,公司追求的不是收入或者利潤,而是該創新業務的可行性驗證。
“打一槍”之后,看到了“一群鳥”,要不要“放一炮”?
這里分兩種情況:
不放:H2沒打透,公司的彈藥量是有限的,放棄這個機會換取主攻方向的彈藥;
放:公司需要新的主攻方向了,不計較彈藥量的一時得失。
我們以標桿企業的IT業務為例簡要說明一下,2006年-2008年期間,IT領域是一個萬億市場,行業內大部分企業都看到了強勁的增長前景,相當于看到了“一群鳥”。但由于核心業務并沒有打透,標桿企業放棄了這個增長機會,毅然將IT領域中某個合資企業賣了,以換取投入主攻方向的彈藥。
直到2010-2012年,標桿企業的核心業務穩居全球第一后,又以5.3億美元的高價回購了這家合資企業,大力發展創新業務。退一步說,即使這個業務虧錢了,以標桿企業當時良好的現金流來看,也能夠承擔這個損失。
總之,管好H3,需要企業有一套面向不確定性的新業務孵化機制,即BLM中的創新焦點。
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如何實現高質量的增長,成為每個企業、每個企業家都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題。
標桿企業在H1、H2、H3上的成功實踐,值得大家研究和借鑒。
來源:喬諾之聲;觀點:喬諾咨詢投資研發管理產品線;主筆:Florla
【相關文章】
·產品很牛,但銷售線索不夠怎么辦?
·產品成功需要一次市場勝利來證明
·從源頭解決產品降本難題
·為什么我距離好產品總是一步之遙?
·2023,讓產品力贏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