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管理實戰專家、知名培訓專家 王一恒 先生(>>查看詳細介紹)
2008年,對中國經濟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對已是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來說更是如此。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升、物流費用增加、人民幣升值,令原本價格低廉、產量巨大的中國制造優勢不再明顯。 中國制造業在經濟發展當中占有主導的地位,一份最新的權威資料顯示,制造業企業的數量在中國所有企業當中占91%,收入占86%,利潤占73%。然而隨著成本的提升,本處在“微笑曲線”低端的中國制造業形勢更加嚴峻。 原材料價格高漲! 勞動力成本上升! 人民幣升值,財政不斷緊縮,產品遭受反傾銷調查,出口受阻! 國際巨頭兼并加劇! 消費者越來越挑剔! 銷售渠道越來越苛刻! … 越來越多的企業倒閉! 很多沒倒閉的企業艱難生存! … 怎么辦?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中國企業來説,現狀在面前,維持現狀沒有出路,坐等幾乎沒有希望,唯一的出路就是升級。 升級什么? 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全員素質、開拓創新 筆者因有機會往返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授課,感觸頗深,暇余之際,對相關企業進行比較,參考類似資料,總結轉型比較好的部分企業,認為升級之道,無非以下三大策略 一:降成本、做減法、齊抱團 二:塑品牌、占渠道、打市場 三:搞創新、高附加、重人才 以下案例是筆者搜取的相關的浙企轉型案例,供參考 一:降成本、做減法、齊抱團 諸暨: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況且企業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為了拿到更多的“蛋糕”,一些企業間互相“拆臺”的事情并不少見。而在諸暨卻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家企業遇到困難,其他企業紛紛伸出援手,助其渡過難關。前段時間,丹吉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冬英為了幫助兩家同行企業申請名牌商標,上北京聯系有關部門,并為他們進一步做大做強出謀劃策。 “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相互拆臺,可能一起垮臺,這已成為諸暨民企的共識,”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諸暨市企業家協會會長趙林中說,民營企業家眼光要看得更遠一些,只有大家“抱團取暖”,才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案例: 廣博文具:創新升級增效益 寧波的文具行業發達,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 寧波文具龍頭企業之一的廣博集團,旗下擁有8個工廠,用工數高達5700人,“現在,我們一年新增的人工開支已經超過1000萬元,其中養老保險一塊的開支達到700多萬元,剩下的還包括給工人提高了15%-20%的工資。”廣博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戴國平表示。 廣博集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生產傳統文具的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廣博董事長王利平的回答很干脆:“變則通,通則久”。 傳統文具產品的附加值低,往往也買不了好價錢。廣博就走科技創新的路線,在目前仿效風盛行的情況下,為了保護研發的成果,廣博通過專利的申請,給競爭對手設置門檻。科技創新為廣博數碼公司上半年實現銷售1.5億元,其中以數字相框、GPS導航等數碼產品為主。“目前,廣博的研發投入是銷售收入的3%-5%,我們上半年的銷售收入是15.86億,同比增長22.4%。”廣博集團的辦公室魏主任告訴記者。 案例: 申洲針織:節能降耗摳利潤 而在寧波最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許多大企業開源節流的視角以及一些方法,也是中小企業可以借鑒的。 作為寧波紡織的龍頭寧波申洲針織上半年實現了利潤3億多元,同比增長10%,增速在全國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這是每家出口企業都要面對的。不能從人力上省,我們就打‘組合拳’來省生產成本、增加利潤。”申洲國際集團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集紡織、印染、服裝加工于一體的申洲針織耗水量特別大,他們很早就開始做節能降耗的命題。申洲針織通過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建設水回用設備等等一系列節能措施讓生產成本降下不少。 案例:轉型升級初顯成效 浙江偉海拉鏈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邵獻珠表示,在此次展會上,偉海拉鏈的產品平均報價提高了12%,客戶卻普遍都能接受這個價格,還有6個知名國際品牌表示合作意向。 邵獻珠透露,這幾年,“偉海”一直在轉型發展,拉鏈產品不斷創新。今年企業成立了專業的售后服務網絡。在企業生產成本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偉海將控制成本作為企業今后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還聘請專人管理企業成本控制,包括如何節約原材料和節能減排的舉措。今年以來,“偉海”通過管理等各方面舉措已相應緩解2-3個百分點的生產成本壓力,節能的直接效果就是企業利潤的增長。 雙佳制衣總經理呂志飛表示,以前企業主要生產滌棉等中低檔襯衫,2006年,企業開始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定位,將產品定位在中高檔。兩年來,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研發環保面料和產品的檢測能力都在提高,產品轉向全棉、麻棉等男式襯衫。目前,該企業80%以上的產品轉向歐美國家。 美國拉斯維加斯服裝面料展上,義烏制造產品質量為絕大多數歐美知名品牌認可,這是義烏制造向高端市場轉型升級成效的見證 化工行業:草甘膦漲價獨領風騷 代表企業 新安股份、捷馬化工、江山股份、升華拜克、金帆達 化工子行業眾多,并且多為周期性行業,在處于行業的上升期時,表現為產品價格上漲,利潤上升等特點。尤其是草甘膦行業非常景氣,產品價格大幅上升。草甘膦原藥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均價約為8.21萬元/噸,而去年上半年該產品銷售均價約為3.36萬元/噸,2007年全年該產品銷售均價約為4.67萬元/噸。國內草甘膦三大上市公司中浙江的新安股份達到450%的利潤同比增長。 要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提醒,草甘膦價格經過大幅上漲之后隨著全球產能擴大必然會大幅回落,預計下半年均價在7萬元/噸左右,明年均價在5-6萬元/噸。 醫藥行業:原料藥掌握定價權利潤豐厚 代表企業浙江醫藥、新和成、昂利康制藥、海正藥業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行業,也是2008年所有行業中增長比較確定的行業之一。醫藥行業利潤大幅上升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提價。在價格拉動下,化學原料藥板塊成為醫藥行業最大的明星。全球商品牛市無疑是推動原料藥價格持續上漲的催化劑。原料藥的生產原料主要是化工產品、糧食、能源等,這些產品的價格以美元計價,在美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這些商品的價格出現大幅上升。 浙江醫藥和新和成業績之所以強勁增長,得益于主打產品合成VE價格今年以來的暴漲。數據顯示,目前合成維生素E的價格已經是去年年中價格的4倍左右,而合成維生素E的成本同比只提高了50%左右,預計目前毛利率已經接近70%。目前,合成維生素E行業逐漸被國外的帝斯曼、巴斯夫和國內的新合成、浙江醫藥四大巨頭所壟斷,其中國內的浙江醫藥和新和成約占全球產量的40%,國外的巴斯夫和帝斯曼約占整個產量的60%左右。 不過,原料藥產品價格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長期維持景氣顯然也并不現實。 二:塑品牌、占渠道、打市場 案例:渠道從專賣制到批發代理制 7月中旬,溫州某知名鞋企把武漢分公司賣給當地的一位代理商。這意味著,從此,該公司武漢市場將走回頭路,從自營專賣制重新回到批發代理制。 從自營再回頭去做代理,這種看似在營銷模式上倒退的做法,今年已成為部分溫州鞋企在非常時期的非常對策。 2002年之前,劉守所在公司的武漢市場,也是實施區域代理制的。 該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代理制的最大缺點,是公司的營銷戰略難以實施貫徹下去。他舉例說,如果張老板是公司武漢的總代理,一年能賺300萬元,就會安于現狀,不愿冒風險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去拓展更大的市場;更常見的情況是,一些代理商在皮鞋上賺錢后,會分心去做別的生意,把皮鞋總代理這個“主業”,最終變成一個一年可以領幾百萬元“工資”的副業。 在營銷上施行代理制的這種尷尬,現在仍然存在。龍灣一家革鞋企業的老板說,只要加大投入,代理商明明可以賺更多的錢,企業的市場也可以做得更大,但是代理商在自己代理的區域就是不投入,企業往往也拿他沒有辦法。 所以在2002年前后,一些有底氣的溫州品牌鞋企,紛紛掀起收回代理權運動,開始更大規模地在全國市場布局公司自營。但收回代理商的代理權,等于斷了代理商的財路。在當時,代理商和企業員工打群架的消息,時不時就會從外地市場傳回溫州。 當時溫州鞋企的“代理權回收運動”,最終大致實現以下三種可能:企業徹底收回代理權;企業和代理商在該區域實施股份制運作,一般由企業控股,企業占51%股份,代理商占49%股份;企業收回代理權失敗,該區域市場照樣實施代理制。 2002年7月份,劉守所在的公司,通過包括回收所有庫存鞋子等手段,花費近八百萬元的代價,從代理商手中回收武漢市場。其后,公司派遣以劉守為經理的5名營銷人員,在武漢分公司推行公司化經營,拓展連鎖專賣市場。6年之后的今天,該公司和下屬經銷商、代理商已經在武漢市場開設了近百家專賣店,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但是公司一個電話,就把劉守和手下一幫營銷人員召回溫州,等待公司安排新的崗位。 虧損,連年的虧損,這就是促使公司最終“吃回頭草”,重新把武漢市場交回到代理商手中的重要原因。 甌海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鞋企總裁告訴記者,代理制有弊端,同樣,公司自營專賣制在資金投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多現實的煩惱。講到駐外營銷人員的時候,他有些生氣地說,現在溫州很多鞋企的駐外營銷員,就跟以前的一些長途車司機一樣,吃喝玩樂都很精通,但是現在物價很高,吃喝玩樂都需要錢,“沒有錢怎么辦?就盯著鞋子動手腳。” 他認為,如果公司自營的市場虧損過大,或者超出公司的預期,還不如把市場再還給代理商去運作,畢竟,“只要代理商賣出去一雙鞋子,公司就賺一雙鞋子的錢,倒也省心。” “無論是做自營,還是回過頭去做代理,只要有利企業發展,就都是好辦法。”在浙江保羅騎士鞋業公司董事長金哲新等業內人士看來,在今年這樣的非常時期,一些企業為了渡過難關,推出一些非常規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生存下來,就沒有機會談發展。” 新能源:太陽能電池仍有潛力風采依舊 代表企業 昱輝陽光、日升電器、太陽谷能源 昔日做經編,10年銷售額僅有2億元;如今“追太陽”,1年銷售額就能過5億元。作為一家才從事太陽能電池片生產2年的企業,浙江太陽谷能源應用科技有限公司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收獲了產業轉型的豐碩果實。由于目前國際太陽能電池市場尚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從事這一產業的寧海日升電器、太陽谷能源、昱輝陽光等幾家企業,上半年均取得很好的利潤增長。 從2000年至2007年,中國光伏電池的產量年均增長135.46%,遠高于世界年均增長率46.13%及同期各主要國家地區的增長,中國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光伏電池產業發展最快國家。由于下游太陽能電池廠商爭相擴產及新加入者產能持續擴大,我國的多晶硅市場不斷擴容,再加上價格非理性上漲帶來的暴利誘惑,多晶硅擴產、新建、投資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更令人擔心的是,國內上升過快的產能如何得到國際市場的吸收和消化,恐怕將要成為很多太陽能光伏企業頭疼的問題。 金屬加工行業:廢舊材料回收加工上升空間巨大 代表企業 齊合天地、開來豐澤 非常時期,如何巧妙應對、開辟新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把目光盯緊了一個詞——“點廢成金”。
路橋在浙江臺州市只是一個區,這里沒有銅礦,銅的年產量卻達到40萬噸;沒有鋁礦,年產鋁超過35萬噸;沒有鐵礦,年產鋼100多萬噸。這些都得益于他們“點廢成金”的功夫。2007年,路橋全區綜合拆解各類固體廢物25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50多億元,約占臺州固廢拆解的70%以上,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 該產業還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臺州摩托車車輪制造業每年的產值都在十幾億元,所需要的鋁大都來自拆解業。路橋的拆解業托起了臺州汽車、摩托車、金屬資源再生、塑料模具、機電和新型建材等五大主導產業,也有力地支撐著周邊地區制造業的發展。 目前,臺州再生金屬行業已走出傳統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向著集團化產業升級的方向發展,涌現出像齊合天地、開來豐澤這樣規模大、技術裝備先進的一批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再生資源深度加工”,“破爛王”們的追求是,及時將廢舊資源轉化為科技產品,拉長產業鏈,積極構建集拆解、加工、制造于一體的全新產業結構模式。 三:搞創新、高附加、重人才 案例: 科技型企業:加大科技投入 研發新產品 寧波東英禾電子有限公司是第一批進入寧波市國家級高新科技園區從事高新技術研發生產的著名創業企業,其研發生產的智能化電子保險箱主要出口海外。而隨著銅、鋼材等原材料的漲價,以及美元的貶值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東英禾電子的出口受到的影響非常大。 “從前年開始我們的利潤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減,今年基本上已趨向虧損,如果再這樣下去真得是沒有辦法了。”東英禾電子總經理應啟峰無奈地說,原本他們的利潤還有50%,如今在這樣的形勢下,只能用溢價的方法來跟外商進行談判。“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應啟峰表示,目前越南、印度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更低,而電子保險箱的技術在全球市場上已日趨成熟,因此產品想要提價并不容易。 不過應啟峰早就有了應對之策。“一方面就是精簡人員、壓縮勞動力成本,更重要的則是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銷售能力。” 原來,這位寧波大學教師出身的老總是電子技術領域的專家,他早已在潛心研究開發一種遠程電子監控系統,“即通過互聯網、攝像系統就能夠遙控監視并及時地掌握現場動態”。據了解,這個遠程電子監控系統主要應用于監控和安防等方面。“目前有關這方面的技術國內市場還未成熟,我們的水平已經領先于其他同行了。”應啟峰說。 案例: 服務業:節約能源 開拓新業務 寧波億嘉商務酒店是連鎖經濟型商務酒店,開業已兩年多。“現在勞動力成本比較高,而隨著大中小餐飲住宿越來越多特別是商務酒店的遍地開花,客源有逐漸萎縮的趨勢,商務酒店的盈利空間相對也有限。”寧波億嘉商務酒店總經理李海波表示。 對此,李海波也使出了很多招數。首先通過節約能源,停開中央空調安裝小空調,在照明、電力方面盡可能地減少能耗支出。第二,通過市場調研,發現中檔偏上的住宿餐飲有一定的競爭力、吸引力,所以對店務進行重新裝修提升檔次,增強競爭力。第三,在勞動力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對服務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使他們一人多技。“通過技能培訓,既節約勞動力成本,又提高了質量和效率。”李海波說。第四,拓展新的業務。由于李海波本人此前有豐富的房產開發銷售經驗,因此她打算進行這方面業務的開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彌補酒店微薄的利潤。 案例: 制造業:提高設計水平 抵消勞動力成本 “一年大概要多支出26%的費用。”寧波市家具商會會長、寧波大森家私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善忠表示,目前最主要的壓力就是《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大大增加了公司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原材料等要素的漲價。 據介紹,員工400多人,年產值7000萬的大森家私公司主要生產高檔歐式實木整體家具系列,已在全國大中城市開設了60余家連鎖店。 “雖然勞動力成本增加了,不過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增長并沒有受多大的影響。”鄭善忠說,公司已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通過節能減排,提高勞動力技術技能;另一方面,通過挖掘產品質量,不斷加強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提高產品的設計能力水平和附加值,增強品牌效應,使產品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要求,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這樣產生的利潤可以抵消勞動力成本的支出。” 目前,大森家私產品暢銷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并且每年出口比重都在增長。“由于出口的多數以歐洲和中東國家,不以美元結算,所以出口受影響不大。”鄭善忠說。 當然,企業升級是一項復雜的變革的系統工程,要確保其成功,企業高層領導者首先必須起到帶頭作用,為企業升級做出系統的計劃部署;企業升級不是一步到位,更不是一勞永逸,企業升級需要分步推進,持續改善。 筆者認為企業升級的實施要靠人來完成,所以企業首先面對的是人的觀念、素質和能力的升級。因為競爭的本質是人的競爭,優秀人才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鑒于此,筆者最近推出升級管理相關課程——升級執行力、升級職業化、升級團隊建設等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