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喬諾之聲;觀點:喬諾咨詢戰略到執行產品線專家團;主筆:Criss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戰略就是對‘我們的企業是什么,應該是什么,將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每家企業而言,有一個正確的戰略理念,一套科學的戰略管理流程,十分重要。
在喬諾開展了《DSTE從戰略到執行訓戰營》后,企業家們在課堂上表達了許多企業戰略管理上的疑惑,喬諾專家團隊結合大量輔導案例,幫助企業答疑解惑。經過整理與總結,以下節選出經典七問七答。
若您的企業也存在相同的疑惑,希望能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01、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戰略很空?
如果戰略只是拍腦袋說出來,那是空想,并不是真正的戰略。
戰略之所以讓人覺得很空,因為它沒有具體的業務問題點去支撐。如果在討論戰略之前,大家明確要抓住一個什么樣的機會,比如“企業要在某個細分市場上突圍”,那么接下來講到如何破局的時候,它是有載體的。
當有了載體,大家就會想:這個細分市場能不能有不一樣的打法?突破口在哪里?跟別人要做出什么差異化?既能讓大家解放思想,又能避免不切實際的天馬行空。
02、實際中,為什么戰略目標很難共識和互鎖?
戰略是取舍,除了敢想有格局,還要面對現有利益的變動。在戰略目標互鎖的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雙方打架、互不服氣的情況,甚至會出現互鎖一次,目標就降低一次的惡性循環。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般來說,在跨部門共識的時候,每個部門都會有所提防,且都是從自己的部門角度出發。
舉個例子,產品線BU(業務團隊)和市場一線(銷售團隊)定的目標,常會有較大差異。
一方面,產品線要爭取到內部資源的投資,所以目標會定得比較激進;而市場銷售團隊經常面臨一線的客戶和競爭壓力,目標要實現得快,最好可以馬上落地,往往會選擇保守。
另一方面,市場團隊面對不同的區域市場和客戶類型,往往對產品會提出很多個性化或者競爭力的訴求,而產品團隊則要考慮到技術可行性或產品投資收益的約束,這就導致當討論到“重點做哪些產品更能實現商業目標”的時候,各執一詞,不肯退讓,目標總是無法互鎖。
03、明明加大了研發投入,為什么產品在市場上依舊起不來?
很多時候,公司明明加強了研發的投入,也把產品質量提升了不少,但是發現產品依然在市場上無效。其實是因為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公司沒有聚焦資源,這里的資源是公司各方資源全部配足(人、財、物)。比如A業務明明是公司的增量點,但是在管理的時候,卻和其他業務相差無幾,這就是導致無論從投資強度、陣型配備、人員配備等方面都不利于它的成長。
第二,一個產品的商業成功不僅僅跟產品相關。匆匆忙忙做了一個產品,大家卻沒配備相應的市場拓展模式、產品流量等商業路徑,導致“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
第三,只有產品,實際上并不足以打動你的客戶。有可能新產品做了出來,公司的銷售團隊卻缺乏對新產品的認知。比如這個產品對應哪些目標客戶,銷售可能都一頭霧水。
我們常說: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
大多數的企業,都面臨這個問題,就是做完戰略以后,不配資源,或者是有意識想為戰略配資源,卻沒有組織、沒有抓手。如果企業投入不足,用特別少的人做一個新業務,卻想跟很強大的對手競爭,哪怕商業設計做得再好,也很難做得起來。
04、老板有戰略思維,為什么戰略還會出問題?
企業一把手有戰略追求,的確能讓戰略擁有靈魂。老板在業界里一定是非常了解業務,而且也能發現并抓住很多機會,在公司內部也肯定是站在山頂上的人。不然,公司也到不了今天這個地位。
但是,老板也有他的局限。
第一,老板多年不在一線,聽到的“炮火聲”小了,客戶的很多痛點和一線的具體情況,他都不是最清楚的。這就導致老板做的戰略,在具體的策略方面不那么接地氣,方案往往很難被執行。
第二,“借來的火,點亮不了自己的心靈”。制定戰略的過程中,中基層員工沒有參與,往往對老板定的戰略無法理解,導致執行的時候,出現很大的偏差。
第三,當公司規模越來越大,業務越來越成熟了,行業里越來越同質化的時候,只憑老板一個人,不見得就能準確地洞察到增長機會。企業如果有短板,就很難成為行業第一,這個時候,就需要團隊源源不斷地協助老板,公司才能找到下一個增長的機會。
05、換了新的賽道,就能馬上找到新的增長機會嗎?
一般來說,我們的企業不可能剛學會一個方法,立刻就能在新的領域、賽道或者新的客戶群里找到高價值機會。但是有可能在一個熟悉的賽道上,或者一個熟悉的機會上,找到一個有效的突破口,這個是非常現實的。
以前在熟悉的賽道上沒有突破,不代表我們不理解客戶的需求,而是選的突破口可能只是一昧地跟著友商的節奏走。
企業在市場洞察信息量足夠的情況下,應該以客戶視角出發,尋找魅力屬性,作為重點突破口,并聚焦資源(銷售布局、產品布局、技術布局等)協同作戰,打通打透。
當把這一點做完了,一整套思路熟悉了以后,企業就有足夠的時間,有意識地布局新的領域,那這個時候也會發現新的價值,戰略就能良性地滾動起來。
06、戰略沒達預期,是戰略不接地氣還是員工能力問題?
戰略達不到預期,往往我們會把它歸結成人的問題,但更多的問題是出于戰略執行。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戰略被執行了,但戰略做好之后,只是掛在墻上,并沒有落實到各個部門的工作當中。
戰略想要真正被執行,需要直面三座大山——
第一,認知溝通障礙。戰略講完了以后,底下的員工是否理解?甚至許多企業做完戰略之后,連戰略宣講都沒有,只有高管的團隊或者少數的一部分核心骨干知道,美其名曰:保密。這就導致,每次執行的時候,老板問員工做的工作是不是在為戰略服務,員工一臉茫然。
第二,資源配置。我們看到了未來增長點,但面臨的局面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干的時候,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資源不到位,說什么都白扯。
第三,績效管理。大家把績效完成了,戰略就完成了嗎?并不一定。企業需要審視自己的績效管理是不是有效的。如果各部門定的KPI與戰略不掛鉤,即使最后完成得再好,結果也會跟戰略目標大相徑庭。
07、如何才能做好戰略規劃?
一般來說,戰略規劃層面的策略,可能會涉及:我們選擇了哪些客戶?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我們控制點應該構筑在哪?
這些策略性的描述寫的是明明白白,但跟各個部門的工作有什么關系呢?到底做哪幾件事才能將戰略解碼,保證這些策略的實現和落地呢?
第一,解碼關鍵任務
我們常說:“吵”出來的戰略才有能量。這需要所有的業務部門主管參與,甚至與一些核心專家共創,大家頭腦風暴共同研討,戰略執行涉及的每個方向上,有哪幾項關鍵工作必須要做?有哪些事情不做,戰略是根本無法落地的?
這個研討過程,就是戰略解碼的過程。而研討出來的結論,就叫做關鍵任務/中長期戰略舉措,我們需要將其納入管理、監督之中。這是戰略執行的前提。
第二,明確責任部門與KPI
當我們討論出關鍵任務后,需要將其SMART化,即將每項任務做到什么程度,轉化為衡量的關鍵指標和標準。然后,將這些指標依據職能,納入到對應的部門KPI,再從部門KPI分解到個人的PBC(個人績效承諾)。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把戰略對齊、戰略落地的過程。很多公司就是缺了解碼這一環節,戰略沒有指標,也沒有重點工作或項目,才會讓大家覺得戰略“飄在空中”,無法執行,自然也就無法管理。
時代在變,市場也在變。面對當下的形勢,企業不得不做出的業務調整,但仍然需要基于科學的規劃和預判,防止一昧盲目地跟著擠“風口”,才能兼具短期的業務爆發力和長期的有效發展。
變而不亂,這也是做好戰略的意義所在。
【相關文章】
·企業做戰略規劃的三大典型誤區
·為什么戰略一到執行就容易走樣?
·能落地的戰略才是好戰略
·企業如何制定新一年的戰略?
·如何通過經營分析管好過程落地戰略
·企業制定戰略的起點:從不滿意感知開始
·差距分析,戰略規劃的起點
·戰略:一分規劃,九分執行
·企業戰略管理難在哪里?
【相關課程】
·BEM戰略解碼與戰略執行——學習三星、華為戰略高效落地之道(深圳)
·從戰略規劃到落地執行(深圳-上海)
·實戰型戰略績效頂層設計(青島)
·BLM業務領先戰略制定與執行(廣州)
·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落地五步實戰法-解密百家企業的數字化底層邏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