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文章《績效管理從人資部剝離了?》得到了眾多人力資源同行的關注,也在一定范圍內引發了諸多討論。討論的焦點之一集中在:為何在組織績效缺失、或與員工績效職能分離情況下,員工績效很難搞好?
沒有組織績效牽引的員工績效為何舉步維艱
為何沒有組織績效牽引的員工績效往往會走向松懈和虛化呢?
1.組織績效缺失或模糊,員工的計劃目標就無法落到實處。如果員工的計劃是明確的,其評估就容易落實,因為計劃目標和評估標準都是清晰的、更容易符合SMART原則。如果組織績效缺失或模糊,員工計劃目標及其評估自然就逐漸滑向形式主義。
2.部門負責人沒有組織績效的壓力,也就沒有加強員工績效管理的動力。組織績效直接面向部門或分子公司負責人,組織績效的壓力必然驅動其在內部進行有效的分解和傳導,反之,部門負責人就缺乏管理動力;況且員工績效管理中需要管理者“做惡人”,承受人際關系壓力。
3.沒有組織績效牽引,員工也不關心組織績效。我們常常要求員工顧全大局、有責任感,但是如果在組織績效都不明確的情況下,所謂的大局是什么、責任感又著落在哪里?于是,員工的計劃是隨意,行為是渙散的,對員工的評估也只能是籠統的,最后,員工績效管理是形式化的。
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為了增強員工績效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聯關系,采取了多種辦法,比如按照組織績效核定部門浮動薪酬總額,由負責人進行內部二次分配;再如,將行員工績效等級強制分布比例與組織績效等級掛鉤,組織績效等級較高的,員工績效的高等級比例更高、而低等級比例可減少。這些辦法的指向都是一個,就是將員工績效與組織績效更緊密地關聯起來。
分層分類與組織績效
在績效管理中,我們常常用到“分層分類”這個詞匯。所謂分層,即將整個企業的績效管理分為多個層級進行管理,包括整體績效、各層級的組織績效(如各部門、分子公司等)、再到員工績效;所謂分類,則是區分不同類別的部門、崗位,采取差異化的績效管理方式。
分層分類這個提法,指出了企業績效管理的表現形態,但沒有指明“分層分類”的內涵,特別是分層的內涵。那么分層的內涵是什么呢?就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逐層分解、傳導,從而實現目標牽引、支撐。
如果企業整體發展目標不明確,那么各個部門、分子公司的組織績效管理就不清晰,而再到員工層面的員工績效管理就容易走向渙散。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有些企業不重視和強化組織績效管理,或者將將組織績效與員工績效分開,比如組織績效由戰略管理部、運營管理部或者企劃部等具有綜合管理協調職能的部門管理,員工績效由人力資源部組織實施;而無論是組織績效缺失還是職能分割,都必然導致員工績效缺乏必要的傳導和牽引,最終走向松懈和虛化。
國企“化于無形”的組織績效
那么我們可能會得到這樣一個推論:一個組織可以不搞員工績效,但卻一定要將組織績效抓起來。在現實中,很多國有企業的績效管理實踐支持了這一推論。
如果籠統地說,很多國有企業的績效管理較為松弛,但是,這些企業發展狀況良好。其原因何在?原因是復雜的,而單就績效管理來說,這些企業并不是完全不重視績效管理,而是高度重視組織績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員工績效,或者說將員工績效的自主權更多地下放給了部門負責人。大部分國有企業的組織績效管理是非常嚴密而高效的。
首先,企業年度整體計劃,往往通過年度經營工作會議的方式進行宣貫;然后是各個部門制定年度或季度計劃,并匯總到某個綜合管理部門;再加上階段性的工作會議,進行計劃回顧和分析;接下來還有日常性的(往往是周度)生產調度會議,對各部門重點工作進行跟進;最后還有季度、年度的工作總結活動。往往有一個強力部門對上述工作進行總體協調、跟蹤和督辦。
當然,不同企業在上述環節上各有側重,但最終的結果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計劃、回顧和分析、總結過程將組織績效緊緊地抓起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國企看似在吃“大鍋飯”(外在表現),而實際上卻又非常有執行力(實際情況)——其他原因還包括國有企業較高的人員素質平均水平等。
不要忘記平衡計分卡
談到組織績效,不得不去談平衡計分卡。很多人將平衡計分卡作為一般的績效管理工具,甚至要求每個部門、每個員工都要從財務、客戶、運營與學習成長四個維度設定績效指標。這實際上是對平衡計分卡大大的誤解。
從根本上而言,平衡計分卡是一種戰略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的兩位創始人卡普蘭和諾頓,是哈佛商學院的會計學教授,他們研究的起點就是如何有效的衡量企業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如何給企業估值。他們發現,一些財務狀況很好的企業,如果按照傳統市盈率估值方法,估值很高,但實際上缺乏發展后勁兒。隨著研究的推進,進一步提出,一個組織不僅要關注當前的財務維度,更要關注客戶、運營和學習成長維度;財務維度具有滯后性,只是客戶、運營、學習成長等驅動要素的結果,所以財務指標稱為滯后指標,而客戶、運營、學習成長等指標稱為驅動指標。后來,卡普蘭和諾頓又提出了戰略地圖的概念,將四個層面及相應的指標,按照戰略關聯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具有支撐關系的戰略地圖,從而有利于企業自上而下達成共識和推動執行。
通過上面對平衡計分卡發展過程的簡單描述,大家可以發現,平衡計分卡從最初產生之日起,就是一種組織績效管理工具,是一種重新審視和思考組織績效、乃至進行戰略思考和推進戰略執行的管理工具。這也是為何平衡計分卡得到追捧的原因。
因此,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組織績效和員工績效之間的關系,最好不過的就是“綱舉目張”四個字,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
來源:嘉績科技;作者:朱國成
【相關文章】
·績效管理:如何做一個好計劃
·績效管理從人資部剝離了?
·做好組織績效管理,有哪些原則?
·關于組織績效管理的經典15問
·不懂績效管理的老板就是這么慘!
·盲人摸象與績效管理從業者
·績效管理:一把手工的“工程”與“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