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喬諾之聲;作者:王櫟童,喬諾咨詢戰略到執行產品線項目總經理,戰略咨詢總監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爾·羅斯曾提出:“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只會在原地轉圈。”
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初,是很多企業開啟新一輪戰略規劃的時間節點。喬諾結合過去幾年接觸和輔導過的諸多企業實踐中發現,企業在做戰略的時候,常常會陷入很多誤區,導致無論是做戰略的過程還是結果都不太理想。
本文總結企業做戰略時容易遇到的3大典型誤區,分享給正準備做SP規劃的企業。
誤區一:老板帶著高層/管理層去海邊,開三天兩晚的戰略研討會就能把戰略定下來
【問題】如果企業本身規模不大,業務比較簡單,不需要太多人參與的情況下,戰略確實通過高層的三兩天閉門研討會議就夠了。但是當企業規模大了,業務復雜以后,只用兩、三天實際上很難做出高質量且共識可執行的戰略。
【原因】
首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大家無法就“未來的增長機會到底在哪里”,“應該怎么選”,“取舍的原則是什么”,“怎么做短中長期的業務組合”等等重要話題進行充分的討論。
在支撐戰略目標的機會不那么清晰明確的情況下,要形成對目標的認同和共識就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去挑戰和博弈這個目標的合理性,很多企業高管會迫于老板給的壓力不便當場反駁,但實際內心并不認同。
其次,目標定下來以后,企業還要做商業設計的策略制定。
比如,為了抓住某個高價值機會——
背后客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們用什么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能滿足他們?
我們要講什么樣的故事,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讓客戶非選我們不可?
產品背后的技術要如何支撐?
供應鏈的成本、質量、交期能不能及時滿足上市要求?
......
除了內部產供銷之間要如何協同,還有外部的渠道、合作伙伴的生態怎么布局,包括要設計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能賺到更多的錢,要構建什么樣的護城河,都要討論清楚。
但時間那么短,一個機會的商業策略都討論不完,何況多塊業務的共識。若這些問題沒完全討論清楚,前面共識過的所謂戰略機會,能不能抓住都是個問號。
最后,戰略的落地還涉及到組織陣型、資源預算的調整適配等一系列糾結的問題,要在這么短時間內達成有效共識和決策,也都不太現實。
【觀點】機會不明確,目標不認同,路徑不清晰,資源不匹配,任務一大堆,這樣的戰略根本就不具備可落地性,定下來的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大家不努力、不協同執行就不足為奇了。
誤區二:請一兩家咨詢公司幫著把戰略規劃出來,就可以讓大家照規劃去執行
這個誤區,其實跟“企業的戰略是由高層或戰略部規劃好,再交給各部門去分解執行”的問題類似。
咨詢公司固然能通過強大的行研與市場數據分析能力,為企業的戰略規劃做很好的市場洞察輸入,更有第三方視角加持,但俗話說:“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靈。”企業本身沒有參與進來,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
【問題】
我們遇到過幾家規模型的家居家電企業,分別都給我們展示了咨詢公司為他們做戰略規劃,無一例外都有詳實的市場洞察數據論證,過程分析都通過精美的PPT呈現,也導出了N大必贏之戰。
當我們問執行情況的時候,有的企業表示,這些規劃都分配給各個部門去做了,至于執行的效果如何就不太清楚了;
而有的企業高管甚至直接表態:“這500億的規劃都放在抽屜里了,我們打仗還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去打的。”這就是典型的規劃與執行兩張皮。
【原因】
首先,戰略的執行者如果沒有參與過戰略的制定過程,就不會理解,甚至不認同戰略,在執行過程中就可能大打折扣。
每個任務承接部門,按照各自的理解分別執行,就變成了各自為戰,各部門之間就會難以協同,難以拉通。最后老板會發現,每個部門的KPI都完成了,但是公司整體的戰略目標卻沒有實現。
其次,當企業的規模大了,業務的復雜度高了,客戶線會拉得比較長,高層和咨詢公司跟客戶界面反而離得比較遠,而真正接觸客戶的一線市場和銷售人員,如果不參與到戰略制定過程中,客戶的聲音,競爭的態勢就不能形成對戰略規劃的重要輸入。
一線作戰里真正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力量沒有被有效卷積起來,可能拿到市場上就是一份無效戰略,華而不實,又怎么能指導大家打勝仗?
此外,戰略在執行的過程中,市場環境和戰略假設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執行者需要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適時調整戰術打法、及時做好作戰陣型和資源的適配,才有可能保障目標的實現,而如果沒有參與過戰略規劃的過程,不理解戰略制定的商業邏輯,執行過程中自然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有效應對。環境變了還一昧地僵化執行,無異于刻舟求劍。
【觀點】企業可以請咨詢公司幫忙參與做戰略的規劃,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自己人親自下場實操,而且要卷積更多一線的核心骨干參與進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集體參與做戰略規劃的過程,能讓各部門之間反復做共識的拉通與協同,比戰略規劃制定的結果還重要。
誤區三:大家集體學了一套方法論(BLM)和拿著一套工具模板,就能把戰略規劃做出來
【問題】
大家統一了戰略方法論和模板工具,就能集體共創輸出公司的戰略規劃嗎?理論上,這是成立的。
很多企業學了BLM好幾年,并且像標桿企業一樣每年滾動做戰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會遇到很多典型困惑,一些企業的戰略部老總跟我們反饋了困惑:
困惑1:去年做的戰略好像跟年前的內容也差不太多,尤其是市場洞察,去年看到的今年也看到了,今年再重新洞察一輪?好像也是換湯不換藥。
困惑2:其實高層挺不喜歡做戰略,老板一句話:“這個業務的戰略你做一下,方法模板工具你們都有了”,就變成了高管一個人的事兒了,表面上看老板交代了相關部門配合,相關人員承擔責任。但其實,只要這個事情不是自己的主責,大家就不太會上心,別人要么沒時間,要么只是簡單看看,隨便聊聊,或是按照模板填些內容。大家都有自己的一攤事兒,其實并沒有真正投入進來。
這么做的戰略也就沒有質量,所有人都成了填模板,走過場,對業務沒有幫助。
【原因】
為什么大家方法論和工具都有了,還是做不出高質量的戰略規劃?
首先,企業用BLM做戰略最習慣的是從差距分析或者市場洞察開始,但真正的起點應該從公司級的戰略指引開始。
因為企業要解決的頭號戰略問題是會發生變化的,只有高層下達了清晰明確的戰略指引,才能讓后續的差距分析和市場洞察有方向、更聚焦、能解題。而這恰恰是BLM中并沒有提及的內容。
其次,從市場洞察到的機會怎么取舍,新老業務的組合怎么定,每個機會的商業成功路徑怎么設計,有效的資源如何調整配置,這些都是做戰略的關鍵節點,應該什么時間組織哪些人一起參與研討和互鎖,什么時候該輸出階段性的結論讓領導們評審,什么時候該由誰來做最終的決策...這一系列的關鍵動作如果沒有組織和流程做保障,一定會出現上述困惑中提到的“填模板、走過場”,做出來的都是沒法真正解決問題的“紙面戰略”。
【觀點】方法論和工具模板都不是戰略內容的全部,更關鍵的是,企業需要通過一套流程和機制,能夠把大家動員起來,做思想的碰撞,把更多的人卷積進來,貢獻真智慧,真正做出有質量、能解題、有共識、可執行的戰略出來。
如何在新一輪規劃中盡量規避這些問題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每個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做戰略規劃的時間、層級和要求也不一樣,遇到的戰略問題也是形式各異,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不限于以上誤區帶來的問題。比如:
戰略規劃是老板/戰略部的事情,我們(各部門)只是陪著做個作業走個過場。
老板把目標拍下來,各單位各部門自行去做規劃。大家拿著一個數字目標就去直接分解和執行。
又從一輪“興師動眾”的差距分析和市場洞察開始,好像跟去年做得也沒啥區別
要么只選當前能力范圍內的機會,要么毫無邊際地選擇脫離核心能力圈的機會
跳過業務設計的策略制定,直接針對方向和目標做戰略解碼
關鍵任務不關鍵,都是例行工作。把重點工作變成工作重點,把戰略管理和日常經營混在了一起。
戰略規劃做完了,戰略預算卻沒有隨之調配。老業務還是占用最多資源,新業務總是投入不足起不來,或者資源配置雨露均沾。
戰略規劃沒有問題,只是因為組織能力不足,干部能力不行,團隊執行力不強等一系列原因導致沒法落地。
【相關文章】
·差距分析,戰略規劃的起點
·競爭分析,企業戰略規劃的指南針
·戰略指引:一張紙劃清戰略規劃的邊界
·每家企業都該認認真真做一版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為企業守住一份中長期的戰略定力
·做戰略規劃前要先澄清的八個問題
·讀懂10個小故事,做出優質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的意義,在于解決三大矛盾
·如何進行高質量的戰略規劃?
【相關課程】
·BEM戰略解碼與戰略執行——戰略高效落地之道(深圳)
·戰略規劃到落地執行(深圳-上海)
·BLM業務領先戰略制定與執行(廣州)
·3W品牌戰略——打造高競爭優勢的品牌利益體系(廣州)
·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落地五步實戰法-解密百家企業的數字化底層邏輯(北京)
·基于BLM、MM的SP、BP戰略管理——從戰略到執行(DSTE)變革之道(深圳)